文章详情

从监测到认证:安科瑞数字化平台如何破解零碳园区建设闭环难题?

日期:2025-07-26 20:25
浏览次数:0
摘要: 一、零碳园区的概念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,通过能源、产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废弃物处理、生态等多领域技术工艺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**实践,实现区域范围内碳中和的产业园区。零碳园区主要是综合利用节能、减排、固碳、碳汇、碳交易、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,使得评价期内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,能源资源高效利用、产业功能布局合理、运行管理智能高效的园区。 二、零碳园区建设背景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有计划、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,助力园区...

一、零碳园区的概念

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,通过能源、产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废弃物处理、生态等多领域技术工艺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**实践,实现区域范围内碳中和的产业园区。零碳园区主要是综合利用节能、减排、固碳、碳汇、碳交易、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手段,使得评价期内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自我平衡,能源资源高效利用、产业功能布局合理、运行管理智能高效的园区。

二、零碳园区建设背景

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有计划、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,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,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安科瑞依据通知和***零碳园区建筑指标体系要求,结合《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》,打造了零碳园区解决方案,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、园区微电网*优化调控、能效管理多维度分析,通过可视化呈现与智能化决策,助力各园区和企业实现绿色转型。

三、零碳园区面临的难题

(一)、监测层:数据“盲区”与“失真”并存

1.计量覆盖不全

  • 设备级盲区:多数园区仅监测到变压器或主配电柜层级,末端用能设备(空调、空压机、充电桩等)缺乏独立计量,无法定位高碳排源。
  • 分布式能源监测缺失:光伏、储能等绿电设备数据孤立,无法与负荷需求联动分析,导致“弃光弃电”现象频发。

2.数据颗粒度粗糙

  • 依赖月度结算表数据,无法实现分时、分项、分区域的碳排动态追踪,难以支撑实时优化。

3.多源数据割裂

  • 用能数据、生产数据(MES)、环境数据(温湿度)分属不同系统,碳足迹核算缺乏多维度交叉验证。

(二)、管理层:协同“失效”与优化“滞后”

1.源网荷储协同不足

  • 光伏发电高峰与生产用电低谷错配,缺乏储能智能调度策略,绿电就地消纳率不足40%。

2.碳能管理脱节

  • 节能改造仅关注电费降低,未与碳减排目标绑定(如未核算单位产品碳强度),导致降碳效果不达预期。

3.缺乏动态优化能力

  • 依赖人工经验制定空调温度、照明开关策略,无法响应电价波动、天气变化、生产排程等变量。

4.责任无法落地

  • 碳排数据无法分解到部门/产线,缺少碳绩效考核机制,员工减碳动力不足。

(三)、认证层:标准“模糊”与成本“高企”

1.核算标准不统一

  • 国际标准(ISO 14064)、国内规范(《零碳园区评价标准》)、行业指南并存,企业易因核算口径差异导致认证失败。

2.碳排放基线失真

  • 历史数据缺失或统计不全,无法建立可信的基准年排放量,影响减排量核证。

3.认证成本居高不下

  • 第三方机构人工核查费用高昂(中小园区超50万元/次),且需重复投入。

4.绿电溯源难题

  • 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如何折算碳减排?绿电交易凭证如何与本地消纳量匹配?缺乏自动化工具验证。

5.持续合规风险

  • 认证后缺乏持续监测机制,可能因数据异常或策略失效导致认证资质撤销。

四、安科瑞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方案

数据采集:实时采集企业和园区内的电、水、气、热等多种类能源数据,核算碳排放相关数据,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**监测。

智能分析: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深度挖掘采集数据,分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规律,识别节能潜力和碳减排潜力,为企业和园区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。

碳排放计量:基于ISO14064量化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,自动生成碳盘查清册,为碳核查和碳资产管理提供支撑。

系统结构

平台核心功能(了解具体功能可关注acrelzx公众号,为您一对一解答)

1.“源网荷储”运行监控

2.能碳报表

3.协调控制策略

4.功率预测

5.经济调度

6.智能运维

除此以外,可以出具碳资产管理报告

零碳园区的本质是“碳流全程可量化、可优化、可核证”。只有打通监测(数据基石)、管理(降碳引擎)、认证(价值闭环)的全链路数字化,才能破解当前困局。


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5091号